在宅醫療最後一哩路 宜蘭維揚診所這樣走
位於宜蘭羅東的維揚診所,不同於一般診所,透過陳英詔醫師做為在宅醫療服務據點,由核心向外收攏社區長照相關服務,將原本分屬不同單位的社區長者送餐、家事服務與關懷訪視收齊,成為完成在宅醫療最後一哩路的
媽媽的在宅醫療初體驗
照顧媽媽的諸多雜事裡,最讓我頭痛的就是帶媽媽去醫院看診。
醫療翻轉,迎接超高齡
Tsuji)是日本長期訓練的高階文官,曾任厚生勞動省老人福利科長、國民健康保險課課長(醫療保險、健康政策制定者)。在任期間對於日本高齡醫療體系改革具有很深的著墨,對於社區化的照護體系包括在宅醫療、醫療福利行政
跨域多專業合作發展在宅醫療,確保超高齡社會無懼老與病
跨域多專業合作實為發展在宅醫療第一步
根據內政部戶政人口統計資料至2014年底嘉義市老人人口33,336人佔人口的12.3接近全國11.99平均值嘉義市內大型醫院林立診所
居家醫療讓「家」成為最好的病房 看醫生不再是條漫漫長路
對長輩來說是何等窩心所以他會打從心裡感激想要表示感謝然而我們有多少長輩能這麼幸運呢這位長輩的改變也是支撐一群默默在社區推動在宅醫療工作人員的最大力量(推薦閱讀「睡不好健忘」可能是疾病
別再擠爆急診室!法國、日本有解:結合緊急醫療與在宅醫療
則在宅醫療的節目,介紹法國巴黎在宅醫療(Visites a domicile)與緊急醫療的合作方式。節目提出有趣的觀點:巴黎市人口224萬,救護車15台,照比例換算成東京都人口,需要90台救護車。但現況
台灣缺的不僅是轉診制度,更欠缺情報共享的機制提昇在宅照護的品質
及時反應,有效率匯集資訊和互相討論的空間,就變得非常有價值,我們做的可說是一種「互動式資訊共享」,也是讓第一線工作人員彼此學習,互相支持和成長的關鍵。
在日本,在宅醫療和介護,是以病家為中心的
面對2025超高齡社會,拒絕醫療歸醫療、照顧歸照顧
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
現行長照制度真能夠解決問題?居家和社區型的長照體系「具體想像」是什麼?讓我們參考日本社區整體照顧系統中的「在宅療養
發展在宅醫療是支持社區型安寧之家的必要條件
(最多6位),有正職照服員6位,採12小時輪班的體制。「卡桑的家」屬於體制外設施,生活照顧以外的醫療和護理需求,都透過公共的在宅醫療補充,24小時居家護士和醫師支援。
「卡桑的家」照顧的人,稱作
家是最好的病房,醫師每天來查房
是很奢侈的事嗎 如果肺炎住院的話是不是主治醫師每天應該來查房呢 如果家(居住地)是在宅醫療的病房在宅主治醫師每天來家裡查房有錯嗎 在宅醫療醫師喜歡使用1天1次抗生素大大減少藥物複雜性加上
雖鄉鄉有長照,但為何「人攏走了了?」
延續前一篇建議政府廣設在宅醫療照顧連攜據點文章,本文從更高的層次,邀請讀者一起來思考進入「2025年超高齡社會」,台灣需要怎樣的醫療福祉照顧呢?
慶應義塾大学名譽教授田中滋
台灣需要長照保險?在宅醫療?還是醫療長照一體化?
我來日本研修近一個月,至少拜訪三家在宅醫療專門診所,一間國立大學附屬醫院,一間國立高齡研究中心,參與過數場出院前聯合會議,與數不清的公私立長照人員、以及在家療養的病人及家屬接觸
混合、混齡照顧,用家的溫暖守護社區老小
(▲このゆびとーまれ是日本著名的富山型日照中心的起源在這個有如家的空間長輩身心障礙者幼童在其中自在的接受照顧沒有課程沒有活動每個人都在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圖片來源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請問小笠原醫師:「一個人可以在家善終嗎?」
後來因為視力受損不能閱讀醫學論文意味無法再高昇1989年在名古屋附近的岐阜縣開業卻是從事在宅醫療和團隊去病人家裡診療最近他致力於獨居者的善終和著有《一個人的老後》暢銷書作者上野千鶴子以問答
有一天,我們都會遇到
遇到》裡的「在宅醫療」也許可作為參考。
在宅醫療,通往衰老死亡的單向道
久坂部羊是位醫師作家,曾任職日本的在宅醫療診所13年,把他行醫時的6個實例,包括癌症、失智症和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