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走進獨居的母親家裡,一打開門,迎面而來是一股沉悶的霉味,堆滿雜物的空間,遮住光線也擋住通風。她下定決心與媽媽溝通,母親終於答應要把生活空間整理一番。沒想到母女才開始清除雜物,問題就來了。
「牆上這幅畫雖然發霉了,但這是我跟你爸搬進來時,爺爺送的,已經30多年了,不能丟」、「這個抱枕是好朋友去德國特別挑給我的,她要是來了沒看到,多不好意思」、「蒸臉器是你哥送的生日禮物,雖然從來沒用過,但是不能丟」……,她突然了解,為什麼原本可以空間清爽的這個家,怎麼會堆滿東西──丟不掉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母親心中的「人情枷鎖」。
「如果我能回答那些難以抉擇的問題,我就會知道某樣東西是否值得留下。」作家唐娜懷特在《懶惰主婦持家術》一書中,開宗明義就提到糾結的心情。倡導「斷捨離」不遺餘力的日本作家山下英子觀察發現,「平常越好相處的人,家裡雜物越多」,她認為,這是一種「濫好人」情結作祟。
濫好人很難拒絕他人要求,想當被大家喜歡、接受而受歡迎的人。以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看,他們希望盡可能去滿足他人的欲望,讓大家因為「我」的存在而開心。
但事實是,這是不可能的事。人總是會依自己的喜怒哀樂與利害程度,看待與他人的關係,即便對方以「我是站在你的立場幫你想」的角度出發,但別人畢竟不是你,這才是現實──有些別人送的禮物,你真的不需要。
山下英子舉出「丟不掉別人送的禮物」隱含的三大心理因素:
1. 對送禮者感到抱歉
2. 不希望對方覺得自己不珍惜他的好意
3. 擔心送禮者知道自己禮物被丟棄,會難交代、不好意思,還傷了對方的心。
文章出處: Web only 2018-09-07 00:00:00.0
關鍵字: 濫好人、斷捨離、情緒勒索、人情、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