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字體
無論逛街、上班、放學、旅遊、散步等,大家一定有「走路」在台灣各縣市卻寸步難行、步步驚心的經驗。國外許多先進城市都已改變,城市規劃不再以車為主體,改以「人」為本位,重新打造友善步行環境。
台灣並非不重視行人友善環境,只是起步較慢且困難重重。營建署與中華鋪面工程學會已經合作10年「市區道路養護管理與人行環境無障礙考評」,以人口聚居或活動密集區的道路環境為優先,希望提升行人需求高的路段的道路品質。為打造適合步行的成是,就應從「行人需求」考量起,讓行人能有安全、便利、舒適的用路環境。
《康健》今年也首次進行「好好走路縣市大調查」,調查發現,在六都中,台北市一年新增的人行道比例最多、人行道平整度分數最高、騎樓整平總長度最多、大眾運輸最便利,同時空污品質低,拿下5片銀杏葉。
而台南、高雄、桃園僅拿下1片銀杏葉。中央大學土木系副教授,同時擔任中華鋪面工程學會理事長的陳世晃指出,高雄市與台南市可能因為包含舊高雄縣與台南縣轄區,幅員遼闊,需要更多時間與資源來整合、改善;而桃園市則因剛升格完成,很多軟硬體都待進一步改善。
離開六都,其他縣市面臨的挑戰更多,因此排名上採分組評比。非六都中,新竹縣、嘉義縣、台東縣、宜蘭縣與新竹市獲得5片銀杏葉,表現最好;唯雲林縣拿到1片銀杏葉,仍有努力空間。
很多人的刻板印象認為雙北是最好走路的城市,但事實上,非六都縣市中,也有不少縣市在不同指標上表現亮眼。
別小看離島!在人行道普及率、人行道適宜性上,離島縣市表現甚至優於本島。
肌力運動操 減脂塑身、抗壓抗老!11/5@康健樂活節 免費報名
重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