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副養肝茶可搭配3種藥材,每種藥材約3~5克,一次沖泡300~500CC熱開水。
症狀與調理:
●肝氣鬱結
症狀:情緒不穩、容易生悶氣、時常覺得胸脅脹或刺痛;或是易怒、食慾不振。
適合:舒肝理氣、寬胸解悶
●肝火上亢
症狀:眩暈、能夠感覺筋脈跳動、易怒、眼睛紅,耳鳴突然發作(鳴聲如潮水一陣陣),眼睛刺痛紅腫,大便乾燥、口乾口苦、常常生氣、容易長痘痘。
適合:瀉肝、瀉膽、清熱
●肝陰(血)不足
症狀:怕光、耳鳴、眩暈頭痛、頭昏脹痛、綿綿不絕,耳鳴(鳴聲低微不已,按壓可減少)、肢體偶有麻木,或自覺肢體發抖動搖,兩眼乾澀,入夜視力大減。
適合:柔肝滋腎
●肝膽濕熱
症狀:疲倦、口乾口苦,感覺疲憊提不起勁,全身重重懶懶的,排便濕黏,痘痘多長在身上。
適合:清瀉肝膽濕熱
對應藥材:
●枸杞子|柔肝滋腎
性味甘平。能補肝腎、改善肝腎精血不足、腰痠、頭暈目眩、視力減退。
●夏枯草|清肝火、散鬱結
眼睛紅腫痛、頭痛眩暈,或是肝熱、陽亢造成的高血壓,夏枯草性味苦寒,能清瀉肝火降壓、消腫止痛,兼具養肝明目效果。
●柴胡|疏散退熱、疏肝解鬱
肝鬱氣滯,容易情緒不穩生悶氣,胸脅疼痛,柴胡性味苦辛,可調達肝氣,紓解鬱悶,也可調經止痛。
●茵陳|清熱利濕
茵陳利膽,性味苦辛微寒,能促進膽汁分泌並調節膽汁成分,加速部分有毒物質代謝,多用來治療肝病引起的黃疸與退熱。
●蒲公英|清熱解毒
蒲公英清熱利尿利濕,性微寒甘苦,具解毒功效。但不能大劑量服用(如超過60克)會有噁心嘔吐、腹部不適等症狀。
●黃耆|利水消腫、保肝健脾
黃耆能補脾、肺之氣,性味甘溫,利尿消腫,加速濕熱毒邪排出,改善肝臟氣血循環,並能提高細胞免疫功能及抗病力。
●白朮|補脾益氣
白朮是常見的補氣藥,性味甘苦微溫,常用在改善氣虛乏力,消化不良,胸腹脹滿及食慾不振。
●茯苓|健脾安神
歷代醫家公認的長壽保健中藥材,性味甘平、能健脾安神利尿,改善脾虛濕熱引起的食慾差、胸悶、心悸失眠。有利尿作用,亦能保護肝損傷。
●甘草|清熱解毒、補中益氣
甘草補中益氣、祛痰止咳、可用於各種氣虛、咳嗽,且性味甘平,能清熱解毒,預防肝炎。
●甘菊花|清熱解毒、柔肝滋腎
甘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能疏風清熱、清肝瀉火,並能改善肝火上升導致的眼紅腫痛;也可改善肝腎不足引起的視力模糊。
●鬱金|解鬱清心、活血
性味辛苦而寒,有活血行氣止痛、清心開鬱功效,能清熱改善黃疸。
註:以上養肝茶屬性偏涼,容易腹瀉、腸躁的人較不適合飲用。
資料提供: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中醫部主任徐蔚泓
簡單來說就是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跳,不管是心跳太快、太慢,或不規則亂跳時,都稱為心悸,心悸可在正常人健康的心臟發生,因此臨床上可能是正常,但也有可能是心律不整。
高血壓是為一種動脈血壓升高的慢性疾病,正常人的血壓值應為收縮壓<120毫米汞柱(mmHg),舒張壓則是<80mmHg,而當進入高血壓前期時,患者的收縮壓為120~139mmHg,而舒張壓為80~90mmHg,而當收縮壓≧140mmHg且舒...
黃疸是一種人體異常狀態,主要是由於血液中的血紅素代謝出的膽色素過高所導致,患者會出現皮膚以及眼白變黃的現象,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膚色變黃就代表黃疸,某些患者膚色較深、吃太多紅黃蔬果諸如紅蘿蔔、木瓜以...
頭暈所代表的意義是人體失去平衡,也就是視覺系統、前庭感覺系統(包括內耳及中樞—大腦、小腦及腦幹……等)及本體感覺系統(身體的感覺神經)三者中有任一個出狀況、或三者之間配合度出現問題所...
頭痛是各種疾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不一定只有腦部疾病能造成頭痛(如:急性青光眼也會使患者頭痛),因此需要合併其他症狀做為醫師診斷參考的依據,如以才能達到正確治療的效果。
耳朵有自行發聲的功能,聽神經受到刺激就會放電形成極細微的耳鳴,只是通常腦部都能發揮正常的抑制作用,加上外界的噪音或聲響可以把這些極細微耳鳴蓋住,所以正常人不會發現這些極細微的耳鳴。但是當出現病癥並影響...
當排泄物硬度減少,含水量增加,就可以稱為腹瀉,俗稱拉肚子。正常情況下,一般人一天解便次數約為1~2次,腹瀉時可增加至一天5~6次,甚至10幾次,一般人一天的排便量約為一天200克,嚴重腹瀉者一天排的水便量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