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診斷是輕度右側「周邊顏面神經麻痺」,不是中風也不是腦瘤。陳女士沒有糖尿病,右耳也沒出現帶狀皰疹的水泡或疼痛,因此其周邊顏面神經麻痺是屬於原因不明的「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
醫師為陳女士開立一星期的口服類固醇,並示範如何做臉部運動,如噘嘴、鼓起臉頰、吹口哨、臉部按摩等。而且因為陳女士的右眼眨眼次數明顯減少,需要點眼藥水以滋潤眼睛、預防眼角膜受傷。
我們的臉部表情能傳達許多訊息,揚眉咧牙、瞇眼撇嘴、皺額噘唇,都會不經意地透露出心中的喜怒哀樂,而牽動這臉部肌肉、創造豐富表情的就是顏面神經。
病變位置不同,診斷、治療也不一樣
人類共有12對(左右對稱)腦神經,除了第1(嗅覺神經)和第2對(視神經)外,其他腦神經由腦幹(位於大腦下方)出來後,分布到頭、臉、喉頭和頸部的器官。其中第7對腦神經管臉部的肌肉動作,所以又稱為顏面神經。臉部的疼痛和冷熱等感覺卻是由第5對腦神經(又稱三叉神經)所管轄,因此當顏面神經麻痺時,臉部的皮膚感覺仍是正常的。
顏面神經源自於腦幹的神經細胞,屬於「周邊神經」,但腦幹的神經細胞還受到上方對側大腦的控制,此段通路屬於「中樞神經」。
因此,當臉部肌肉麻痺或沒力時,在臨床上首先要區別是中樞神經病變(如腦中風、腦瘤等)或是周邊神經病變(如貝爾氏麻痺),因為病變位置不同,後續的檢查、診斷、治療與預後也就有所不同。
抬頭紋是鑒別疾病的重要線索
幸好,額頭肌接受兩邊中樞神經的支配,所以在中樞神經病變時(如腦中風)仍還有抬頭紋;而周邊顏面神經病變時,則同側的抬頭紋消失或明顯減少,是鑒別診斷的好線索。也難怪最初陳女士會擔心是否罹患腦中風或腦瘤。
顏面神經由腦幹出來後,有一段漫長曲折的路要走,需經過顱內顳骨及膝狀神經節。它除了有支配臉部肌肉的主要運動神經外,還有兩個分枝:一枝到舌頭的前三分之二,管味覺;另一枝到耳殼的前端部分,負責此處的感覺。在這行經的過程中,顏面神經如果受到傷害(如外傷、感染或腫瘤等),就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例如帶狀疱疹病毒侵犯到顏面神經的膝狀神經節,不僅造成顏面麻痺,同時在耳殼的前端部位會有紅疹及水泡,可用抗病毒藥物治療。
造成顏面神經麻痺最常見(約70%)的疾病是貝爾氏麻痺。貝爾氏麻痺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每年的發病率約每10萬人口中有30人,所以並不少見。且通常是單側,出現一般人所熟悉的嘴歪眼斜的症狀。剛開始時症狀輕微,通常在48~72小時內發展到最嚴重。約70%的貝爾氏麻痺在3星期內會明顯進步,約4個月會完全恢復,而口服類固醇可加速其復原。如造成眼睛無法閉攏,則需戴眼罩,並點眼藥水,以防止眼角膜受傷。
雖然孕婦、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免疫力降低以及糖尿病人得到貝爾氏麻痺的機率稍高,但真正原因仍不明。除非是帶狀皰疹引起的顏面神經麻痺,貝爾氏麻痺一般不建議服用抗病毒藥物。
陳女士遵從醫囑,每天努力做臉部復健,兩星期後明顯進步,相信她將會完全恢復。不過也可由此知道,神經系統是多麼精密細緻地運作,才能維持我們的正常面貌。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糖尿病是一種人體內胰島素供應不足或是身體細胞對於胰島素的利用能力降低而產生的一種代謝疾病,糖尿病最重要的特徵即為患者血糖高於正常人,糖尿病可細分為三種類型,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以及其他類型糖尿病,其...
顏面神經麻痺是一種急性的神經發炎,目前認為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可分為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或是更為嚴重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Ramsay-Hunt Syndr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