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字體
新科技、新方法可以幫助中風病人早點站起來,
在台灣,每年新增3萬名腦中風的倖存者,而中風人口總數推估達12萬。他們最關心的是,我能不能再走路﹖
「這10年來,腦中風復健治療的觀念變化很大,陸續發展許多新科技來幫忙病人,」台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胡名霞說。
她舉例,目前認為復健治療愈早做愈好,甚至有的住進醫院第一天就開始。
但過去的做法,卻等到病人完全穩定,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後,「往往等上2~3個星期,太慢才開始,影響復原,白白耽誤了復健黃金期的時間。」
在中風發作3個月內,神經的可塑性比較高,進行復健治療,動作恢復程度可以突飛猛進,但之後進步幅度就日漸趨緩。
所以,現在病人中風住院5~7天之內,就有物理治療師到床側指導家屬如何幫忙病人正確翻身、做關節運動,維持肌肉關節的活動度,為行走訓練預做準備。若在中風加護中心,甚至提早到住院第一天就開始上述訓練。
但是,中風病人躺臥在床,四肢癱軟無力,如何搶在黃金期重新學會站起來走路﹖在康復之路上,哪些新科技和新方法,可以幫助中風病人走得更快更好?
大人的學步車
現在有傾斜床、平衡表現偵測器和懸吊系統,種種新科技輔具可以幫助中風病人儘早站起來。
重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