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後在彰化鄉下長大,每天很自然地跑來跑去,跟著爺爺、奶奶去田裡,不會特別意識到自己喜歡走路。真正感覺到自己喜歡走路,是在高中的時候。
第一次離開家鄉,到都市台中讀書生活。當時台中舊市區還很輝煌,一邊走,一邊有很多糕餅店、布料行、唱片行、賣小零食的店,覺得很有趣。
從那時候好像就養成一種愛玩、愛晃蕩、愛看新奇小東西的習慣。走路時的移動速度跟坐車是完全不一樣的,可以一直看到很多好玩的東西。這對創作很必要,能刺激我寫作的靈感。
我走路會分兩種,一種會想跟外界接觸,邊走邊看,像是走市場、跟攤販互動;有一種則是純粹放空,像健走,不會特別看周遭,讓自己透透氣。現在住在台中綠園道附近,每天最常從家裡走15分鐘到綠園道上的誠品書店,當小運動剛好。
走路其實跟寫作很像,可以自己決定要把雷達打多開;也可以像戴防護罩在外面,自己走自己的。
有時候我會塞著耳機,邊走邊思考小說的場景。突然的耳邊響起一首歌,配上走路看到的風景,音樂和畫面的巧妙結合,不是坐在電腦前可以想像出來,必須靠移動才能撞見靈感,這種經驗真的太美妙了!
我覺得人怎麼看時間,跟怎麼看生活有關。有的人事情排得很緊,交通時間變得很短,兩個點之間計程車咻咻就過了。移動速度快雖然方便,卻也容易緊張。我習慣把走路排進我的行程裡,像是去文化部(註: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開會,我一定會到附近的城中市場走走,腦中浮現的地圖會帶著我去漫步。走路就能讓生活慢下來。
旅行的時候,有時會碰到要去某個景點,旅遊指南上寫的步行時間跟實際差了好幾倍。但那時候會想,除了兩條腿,我沒有其他東西了,直直走就會到,那就走吧!
寫作時也是,目標一萬字的書稿,或要寫20幾個劇本、100多集長壽劇,一個字、一個字,一定會寫到的。不走一定不會到啊,走了就一定會到。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康健九月號 《走路潮》
文章出處: 康健雜誌226期 2017-09-01 00:00:00.0
關鍵字: 走路潮、靈感、習慣養成、走路、生活習慣、寫作、劉梓潔、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