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澳洲的馬歇爾醫師,為證實他發現的幽門螺旋桿菌(簡稱幽門桿菌)和與胃炎的關係,一口氣喝下含有10億多隻幽門桿菌的水,立刻引發了急性胃炎。
在這瘋狂之舉後,陸續發現幽門桿菌與胃部疾病相關,馬歇爾與同事華倫於200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幽門桿菌是很聰明的革蘭氏陰性菌,它有特殊的螺旋結構和鞭毛可鑽入胃黏膜,還會分泌大量尿素,並轉化成鹼性的氨來中和胃酸,且在菌體四周形成堅固防護層,因此它一旦進駐人體,就可「陪伴」宿主一生。
幽門桿菌的感染途徑尚無定論,一般認為是透過唾液接觸及吃進帶菌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個人衛生習慣和周遭公共環境也和感染率有很大關係。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吳明賢表示,台灣現今約50%成人的胃裡有幽門桿菌,換句話說,每兩個人就有一人感染。
兩者相關性高。世界衛生組織在1994年便明確地將幽門桿菌歸於第一類明確致癌因子。
但醫界表示,這並不代表有幽門螺旋桿菌的人就一定會得胃癌。事實上感染幽門桿菌的人中約有1%的機率會得到胃癌。
除了胃癌,幽門桿菌感染也是造成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主因 。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吳俊穎指出,大約80%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終其一生會有無症狀的慢性胃炎;約有15~20%的感染者會引發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若不清除幽門桿菌,即使潰瘍癒合,以後復發機率也較高。
是否感染胃幽門螺旋桿菌,可由做胃鏡和不做胃鏡兩類方法得知。
若做胃鏡,可在檢查時同時做胃黏膜切片,再將檢體送做細菌培養,還可做幽門桿菌抗藥性基因檢測。若不做胃鏡,則可經由血液檢查(缺點是無法區別是過去、還是現在感染到幽門桿菌)、碳13尿素呼吸試驗、糞便檢查知道是否感染幽門桿菌。
---------------
碳13 尿素呼吸試驗
① 吹氣到1 號袋,盡量吹滿
② 喝下幽門螺旋桿菌試劑
③ 半小時後再吹氣到2號袋
④ 將吹出的氣送去化驗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文章出處: 康健雜誌特刊32期 2012-12-10 00:00:00.0
關鍵字: 消化性潰瘍、胃炎、幽門桿菌、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