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多台灣人共同的經驗:看病、動手術,多只能四處託人打聽,甚至問醫院打掃的阿嫂。每個人都怕看錯醫師,選錯科,但好醫院、好醫師怎麼找?《康健》雜誌深入全台17家醫學中心,在種種艱難下,從手術溝通、藥袋標示、網站醫師資料,完成調查。到底,哪家醫院的醫療資訊服務最友善?
醫院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如同異國。……一旦踏入,要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醫院的工作人員說著特殊語言,他們依循與外界截然不同的規則與習慣在工作與生活。──《住院自保手冊》(Take This Book To The Hospital With You)
***
一切從一連串的拒絕開始,忍不住讓人懷疑:這是什麼樣的偉大機密?為什麼每個單位都緊張兮兮?
當《康健》最初發想做醫院調查,試探地打電話問內科醫學會「各醫學中心有多少內科醫師?」對方只說:「你是哪個單位?」「我們不對外提供資料。」就「卡」一聲,掛斷電話。
換試試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吧!它接受衛生署委託,負責評鑑全台所有醫院的等級,評鑑結果會牽涉健保給付,資料豐富。
「資料都不對外提供,尤其是個別醫院的資料,必須先經院方同意。」醫策會回答長一點,但答案一樣還是「NO」。
在網上看到台灣醫院協會公開銷售《台灣地區91年度醫院年鑑》光碟,好像有一線曙光,去電一問,發現資料東缺西缺。協會的人坦承,即使各醫院都是他們的會員,也約有一半的醫院不給資料。「個別單位想去跟醫院要,他們不會告訴你,你們拿不到的!」答案更長,也更令人沮喪。
但最挫敗的,莫過於一向重視醫療品質、醫學教育的醫界大老諄諄勸告:「你們是在跳火坑。……能不做,就不要做。」甚至有人說,就算拿到醫院給的數據,也是「garbage」(垃圾),因為醫院會造假數據,「拿一堆垃圾分析,有什麼用?」他反問。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熟悉遊戲規則的醫界意見領袖提醒:醫院不喜歡人家做排名!
文章出處: 康健雜誌69期 2004-08-01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