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傍晚,前清華大學校長沈君山在清大校舍突然全身顫抖,管家警覺可能是第三度中風,打電話叫一一九,接著趕緊打手機向沈校長好友、萬芳醫院院長邱文達求救,詢問可否趕赴台北治療。
接到管家電話,邱文達在電話中初步評估沈君山病情,認為需把握黃金救治時間,很快地把新竹地區醫院在腦中掃過一遍,判斷後告訴管家就近送去新竹馬偕醫院急診。
絕大多數台灣人和沈君山的管家一樣,碰到急病、重病,根本不曉得哪家醫院專精或者有哪些特定治療,得靠醫生朋友想辦法。
雖然醫政官員頻頻以台灣醫療可近性高、就醫方便自傲,但提供給民眾的醫療品質資訊卻少得可憐,老百姓只好攀關係問熟人、或者聽廣播看報紙選醫院、選醫生。
聽收音機裡阿嬌姨介紹去開刀
健保局高屏分局曾經就「醫療品質公開需求」舉辦焦點團體座談,問民眾:「就醫看病前會用什麼方法探知醫院或醫生的相關資料?」結果發現最多是從親友探聽或介紹。
一位38歲男性說:「我老爸開刀前,打電話問榮總上班的表姊和在高醫的醫檢師朋友,那個醫生比較專門。」
其次是靠媒體廣告。
一位58歲先生說:「上次痔瘡發作,就是聽到收音機阿嬌姨介紹才去那家醫院的。」
還有一位媽媽提到自己兒子是聽廣播介紹做近視雷射手術。
目前醫療產業競爭激烈,一些醫院診所常在電台大打廣告,或者藉由開記者會爭取病患,有些醫院還拿記者會後媒體曝光度做為院內公關人員打考績,「壓力很大,常常絞盡腦汁製造話題,」一位醫院公關私下訴苦。
有些醫院也常以國內「首例」做為某項治療噱頭吸引病家。一位醫學中心醫師表示,「我們常在心裡冷笑,這治療我們也早就做過了,只是沒有宣傳,況且哪來那麼多首例?」
台灣需要一個健全、具公信力的管道,讓民眾能夠在病痛時,看對醫院選對科並且找到好醫師。
一份研究指出,超過七成的台灣民眾表示就醫前需要有可供選擇的相關資訊,有69%民眾希望在就醫前能有公開管道(如網路)可以查詢。
文章出處: 康健雜誌105期 2007-08-01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