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個別惡性腦瘤來比較,腦中風的致死率遠高於任何單一種類的惡性腫瘤。
35歲以上的成人,每年約有3萬人發生第一次中風,導致死亡或殘疾。其中有十分之一的人一年內會發生第二次,殘障程度會比第一次嚴重,且其中四分之一人死亡。 雖然九成以上的腦中風發生於50歲以上。
雖然九成以上的腦中風發生於50歲以上。但近年來腦中風有逐漸年輕化趨勢,需要更多人懂得調整生活型態,以預防重於治療來看待腦中風。
50歲以上有危險因子的人(高血壓、糖尿病、抽菸、高血脂等),醫界建議應在健康檢查中,加入超音波頭頸部血管篩檢。
而當發生症狀時,更需要懂得就醫,以磁振造影等檢查做更進一步確認,而不是不以為意,以為發麻、摔跤、看不清楚沒什麼關係,其實很可能身體正在進行小中風、或眼中風。
就醫檢查若發現頸動脈嚴重狹窄,可考慮積極治療以預防中風,治療選擇有吃藥、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等等,健保局已於7月核准給付頸動脈支架手術與耗材。
時序進入秋冬,中風易發季節,需要您多注意自己與家人的多方面健康細節。
常有人說,六、七十歲人禁不得摔,一摔就生病。
事實上,與其說是「摔壞的」,不如說是「小中風引起摔跤、發麻」。
不要不當一回事,應立即急診、住院觀察,以提防更嚴重的發作。
個性活潑的王老先生參加街頭活動,突然覺得口齒不清,沒辦法跟著吶喊,單側手腳陣陣發麻無力,身子有點站不穩。他認為這是激動和疲勞的正常反應。
不到一個月,老先生晚上回家,一跤跌入水溝,家人只注意到外傷,扶他去縫傷口。老先生還是不以為意,貼著膠布四處找朋友吃吃喝喝。
又一個多月後,他發生腦中風,左側身體癱瘓,從此臥病在床,成為家人沈重的負擔。
文章出處: 康健雜誌72期 2004-11-01 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