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強調家事與生活教育的親子札記《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甫出版即引發不少討論,她的部落格迄今超過300萬人次點閱,陽明大學腦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甚至推崇為「看過最好的教養書」。
有別於多數教養書以啟發知識教育為主,作者蔡穎卿以穩定的父母心、好食物和安靜舒適的環境,表達了對孩子的關愛和照顧。
她認真地帶領兩個女兒「過生活」──鋪床、燒菜、布置餐桌和房間,點滴傳授細微生活之美,讓瑣碎繁雜的家務,成為甜蜜有趣的親子互動。
兩年來她不斷演講宣導家事教育的重要性,最近也在餐廳開設「小廚師」課程,希望讓更多孩子體會下廚的快樂。
這種教育讓她親嚐好處。今年19和22歲的女兒Abby和Pony貼心懂事,很會為人著想,不但在學校受歡迎,和父母之間也無話不談。
母親開餐廳,遠在美國唸大學的姐妹倆全心支持,不但到圖書館查詢影印各種擺盤和食譜等資料傳送回來,甚至準備下次回國時,帶回一皮箱台灣少見的純巧克力。
「父母不能忽略自己能給孩子的基礎力量,」蔡穎卿認為,家事是生活的一部份,培養孩子學會管理時間和經營生活的能力,攸關出社會後的輸贏條件。
美國哈佛大學長達十多年的青少年研究證實,童年時期參與較多家務工作的人,比較樂觀有充實感,成年後的人際關係表現較好,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比少做家事的人高4倍,失業可能性則少15倍。
此外,做家事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蔡穎卿從幼稚園就開始接觸家務,小學四年級時她有辦法在父母下班回家前,獨自打理好100多坪的日式宿舍,包括打掃、燒大桶水和切菜,「只差沒把菜下鍋,」她自信地笑說。
因為有被信任的經驗,她也特別能放手讓小小孩體驗家務工作。
女兒3歲時就開始遞碗盤、排碗盤,「父母不要從中間就奪去做,」蔡穎卿覺得父母的「耐煩」很重要,盤子打破了下次小心就好,寧願少教一點,但是每一個學習過程都要很完整。
除了參與家務工作,她也嚴格要求紀律。
文章出處: 康健雜誌126期 2009-05-01 00:00:00.0